1、油为什么不容易变干?

液体的挥发性与其分子结构密切相关。对于有机物,总体的趋势是:分子量越大、极性越强、包含氢键的物质,其分子间相互吸引力越强,液体越不容易挥发,沸点也更高。
植物油或动物油是一些分子量较大的有机物的混合物,例如其中油酸是包含18个碳原子的链状分子,沸点可达约360℃,不易挥发。而汽油中的有机分子包含5~12个碳原子,就很容易挥发。对于无机物水,分子很小,幸亏其极性强且包含氢键,才使沸点达到100℃。
2、为什么阳光下两个物体的影子相互靠近时看起来会相互吸引?

主要是半影效应。
太阳不是一个点,而是具有一定大小的,其不同部位发出的光都在物体后面产生阴影,最终合在一起产生全暗的本影和半明半暗模糊的半影。
在地球上看,太阳视角略大于0.5度,从而离地1米的物体半影宽度接近1 厘米,肉眼明显可见。当两个物体相互靠近时,半影接近并重叠,且重叠部分变暗,看起来就像是两个影子相互“吸引”进而连接在一起。此外,眼睛的非线性视觉响应也增强了这种感受。

3、一根足够长的弹簧自由下落时,为什么弹簧下端会先保持不动,直到弹簧上端与下端接触时才一起下落?

做个简单的受力分析,对于底端的一小段弹簧,其在自身重力、上方弹簧的拉力作用下保持平衡。需要注意的是,这个拉力只与上方弹簧的伸长程度有关。松手的一瞬间,弹簧状态并未改变,因此依然保持平衡,直到上方弹簧下落至此处、相应的拉力消失时才一起下落。对于弹簧上任意一点,分为上下两段,都可做类似的分析。因此最终的效果是,弹簧底端保持不动而顶端掉落,直至弹簧完全收缩后才一起掉落。
4、为什么光的单缝衍射的图样由中央至两边,亮条纹的宽度逐渐减小呢?

首先,中央亮条纹的宽度本身就是其它条纹的两倍,明显很宽。其次,其它条纹其实是一样宽的,条纹宽度应以亮度为0的分割位置计算。那么为什么亮条纹看起来宽度逐渐减小呢?这是因为条纹亮度越往两侧越低,而眼睛看到的亮度有一个阈值,太暗的就看不清楚了。例如,假设条纹亮度在0~1之间,而眼睛看到的在0.004以上,这么经过截取,相应看到的两侧的条纹就越来越窄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