欲求人生顺遂,需先远离这三种人——烂人,小人,庸人。
人生漫长,数十年的人生旅途,结果却完全不同。
有人虽然出身贫寒,但通过努力完全改变了人生轨迹,最终功成名就。
有人尽管聪明勤奋,却处处碰壁、到处受挫,忙碌一生还是一事无成。
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差别,是因为“待人”的策略不同。
人的精力和机会是有限的。远离“烂人、小人、庸人”,才是避免失败的上佳选择。
第一,“避烂人”,意味着远离那些层次低、拖累你的人。
唐代《屏音杂谈》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:名臣崔珙某次上街,在书摊上随意翻看书籍。
正要离开时,崔珙突然被一名混混拦下,混混硬说这本书是珍贵古籍,被崔珙弄坏了。
崔珙何等聪慧,一眼就看出这混混和书摊老板勾结,故意诈人钱财。
然而,崔珙却并不点破,直接付钱走了。
身边跟着的书童非常不解:为何不跟这帮人争辩到底?
崔珙淡淡一笑:这样的烂人,默默远离、避而不见即可,倘若和他争辩是非,付出的脸面、时间和精力加在一起,远远超过付出的这一点钱。
跟烂人较劲,毫无意义,只会让自己陷得更深,落入跟对方一样低的层次里。
真正成熟的人,在乎的永远是大局得失。
不慎踩进泥潭,你要做的绝不是再踩几脚,而是立刻拔腿离开,让损失最小化。
第二,“远小人”,意味着远离那些阴险狠毒、不择手段的人。
战国时期,信陵君有一名门客叫做岑弘。岑弘非常聪明,深得信陵君喜爱。
某日,魏国的国君安釐王来访。安釐王喜欢安静,岑弘就给信陵君出了个主意:让府里所有的下人全部退下,大厅里只留下信陵君、安釐王和岑弘。
果然,安釐王对安静的大厅非常满意,当场赞扬了信陵君,还赏赐给岑弘大量珠宝金钱。
然而,信陵君第二天就将岑弘逐出门外,不再和他相交。
外人不解,认为信陵君这是忘恩负义。信陵君却这样解释——
如果岑弘真的是为他好,在下人都退下的时候,岑弘也应该一并退下。
岑弘一定要留在大厅,是因为他处心积虑想得到安釐王的注意。一来可以邀功,二来想以此为跳板,抛弃信陵君,借机跑去依附安釐王。
这样心机深沉、手段阴险之人,绝不可交!
果然,后来岑弘贪图富贵,在魏国和楚国交战时叛国求荣,终被处死。
“远小人”,意味着对身边的心机之人保持警惕,时刻和这种人保持距离。
第三,“疏庸人”,意味着远离那些眼界狭窄、斤斤计较、俗气市侩之人。
《警世恒言》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:一个妇人来到白云寺,请教这里的住持慧真禅师:大师,我的丈夫太没出息,干什么都不成功,我的命怎么这么苦,摊上这么个丈夫?
慧真禅师微微一笑:你说说,他都干过哪些事情?
妇人回答:他想开个酿酒坊,但我家积蓄不够,万一倒闭了不是血本无归?他后来又想去学个铁匠手艺,但铁匠学徒要学五年,万一没学成不是白白搭上五年?他还想去当货郎做点小买卖,但货郎走街串巷,万一和别人家的妇女勾搭上怎么办?
慧真禅师点破玄机:你看,其实不是他不想成功,而是你怕前怕后,始终拦着他。
“庸人”未必是坏人。他们可能是你的朋友,你的亲人,你的父母或者子女。
但由于眼界太窄,太计较短期得失,这种人往往会成为你生活、工作中的阻碍。
无论是出于关心,还是出于责任,“庸人”的建议都完全不必理会。
坚守本心,向着自己的目标一路前行,才是成功之道。
人生道路太长,总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。
懂得每种人的特性,找出最适当的应对策略,才能冷静处世、把握人生。
“避烂人,远小人,疏庸人”,古训自有其道理。
识人方能用事,用事方能成功。远离这三种人,成功就在不远处静静等候你的到来!